人才数字资产
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舆情研究 > 正文

从“荣昌现象”看现代舆情治理的创新实践和价值转化

更新时间:2025-07-03 18:52:26点击次数:95次字号:T|T

引言:在2025年,中国重庆荣昌区以一场“流量经济”的突围战,成功将网络流量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,创造了被称为“荣昌现象”的新型县域经济模式。这一现象不仅展现了地方治理的创新性与前瞻性,更对现代舆情治理提供了深刻的启示。

一、“荣昌现象”的背景与核心特征

荣昌区是重庆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,城区常住人口仅30万左右,住宿床位仅1万余张、餐饮企业就餐座位总数2万余个,旅游资源并不丰富,交通条件也相对普通。然而,在2025年“五一”假期期间,荣昌却意外地成为重庆乃至全国的旅游热点,吸引了超过234.5万人次的游客,其中夏布小镇更是涌入近90万人次。卤鹅销量同比增长446%,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17%,带动全区上半年存款余额增长12.3%。这一系列亮眼数据的背后,是荣昌区在流量承接与转化机制上的创新实践。

"荣昌现象"的形成源于多重因素的叠加效应。一方面,"卤鹅哥"跨城投喂国际网红等事件成功将地方非遗美食转化为传播符号;另一方面,荣昌通过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打造了"夏布小镇""安陶小镇"等特色文化IP。更重要的是,当地政府在节前就对游客增长趋势作出精准预判,提前部署资源,构建起高效的城市治理体系。

真正让荣昌脱颖而出的,是其面对超负荷客流时展现的卓越治理能力与人文关怀。"数字赋能"下的实时监控与预警系统、"柔性服务"中对游客诉求的即时响应、"全民志愿"中市民自发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,共同构成了"荣昌现象"的核心特征。在远超城市承载能力的客流压力下,荣昌不仅实现重大安全事故"零发生",更以暖心服务频登热搜,赢得了游客的广泛赞誉和正向口碑,成功将网络流量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。

二、文化符号化:构建情感共鸣的传播载体

荣昌能够迅速“出圈”,首先得益于其对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与有效传播。在“五一”期间,荣昌通过一系列具有文化辨识度的事件,成功将本地非遗美食——荣昌卤鹅打造为具有传播力的文化符号。其中,“卤鹅哥”跨城投喂国际网红的事件,不仅让荣昌卤鹅走向世界,也使荣昌成为话题中心。

这种“文化符号可视化”的策略,正是现代舆情治理中“情感共鸣”机制的重要体现。传统舆情管理往往侧重于信息的发布与控制,而荣昌则通过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IP,实现了从“被动回应”到“主动引导”的转变。游客在社交平台上自发分享体验,形成口碑传播,进一步放大了正面舆情效应。这种基于文化认同的情感连接,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吸引力,也增强了公众对政府治理的信任感。

实践表明,现代舆情治理不能仅仅依赖于信息的发布与控制,更需要借助文化的力量,激发公众的情感共鸣。当一个城市能够用独特的地方文化作为传播媒介时,它便具备了强大的“软实力”,能够吸引外界关注,形成正向的舆论氛围。这种文化传播不仅是一种营销手段,更是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三、政务服务场景化:提升公众参与与满意度

荣昌在政务服务方面的革新,体现出“服务共创”的理念。面对“五一”期间激增的游客需求,荣昌并未采取传统的“限流”或“管控”措施,而是将政府资源转化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,打造出“城市会客厅”的体验场景。

例如,荣昌开放机关食堂,提供3-18元的特色餐食,并实施“三免政策”(免费停车、公交、景点),极大缓解了游客的用餐和出行难题。此外,区政府、各镇街办公楼开放卫生间,并设立“游客专用通道”,城管人员也化身“服务员”,协助餐馆清洁、维护秩序。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游客的满意度,也增强了市民对政府的信任感。

这种“政务服务场景化”做法,有效提升了公众的参与感和满意度。在舆情治理中,公众不仅是信息接收者,更是治理过程的参与者。荣昌通过倡议市民让出家庭房间、公务员参与志愿服务等方式,激发了全民共建的热情,形成了“政府—社会”协同治理的新范式。这种互动模式,不仅缓解了公共服务的压力,也增强了社会治理的韧性。

实践表明,现代舆情治理需要从“管理主导”转向“服务共创”。政府不再是单向的管理者,而是资源整合者和服务创造者。通过优化服务场景,提升公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,可以有效增强社会治理的凝聚力和稳定性。

四、数字治理智能化:提升响应速度与精准度

荣昌展现出的强大应对能力,离不开其“数字赋能”的治理结构。早在4月,荣昌区委、区政府便提前预判游客可能大量到来,并成立10个专班,涵盖交通保障、市场保供、食品安全等多个方面。同时,依托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(指挥中心),荣昌实现了对人流、车流等数据的实时监测与分析。

在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,人流量、车流量等数据不断跳动闪烁,重点区域的实时画面也在不断更新。部分画面来自4台在重点区域开展智慧低空巡飞的无人机,结合相关数据,指挥部可提前获得预警,并在3分钟内作出响应。这种“数字治理”的方式,不仅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,也增强了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。

此外,荣昌还通过舆情监测系统快速响应游客"充电难""露营难"等诉求,在3个公园开放露营场地,增设2000顶帐篷,并配套安保巡逻、直饮水设备及高杆灯照明,2天内完成5台共享沐浴机安装;同时在交通枢纽和露营基地周边增设充电驿站
。这些举措,充分体现了“数字治理不是机械的算法,而是有温度的服务”理念。

实践表明,现代舆情治理需要依托数字技术,构建城市运行的实时监测与动态调控体系。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预警机制,政府能够精准把握舆情态势,实现从"被动应对"向"主动作为"的治理模式转变,显著提升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。

五、柔性治理人性化:构建情感连接与信任基础

荣昌的治理方式,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其“柔性治理”理念。面对突如其来的“泼天流量”,荣昌并未采取强硬的管控措施,而是以“温暖款待”的方式赢得游客的心。这种“柔性治理”不仅体现在服务细节上,更体现在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中。

例如,荣昌所有餐馆、小面馆等餐饮企业,就餐餐位加起来仅有2万多个,平均每天40多万人涌入荣昌后,2万多个餐位显然捉襟见肘。荣昌决定挖掘政务资源:除开放政府机关食堂外,还腾出政府机关、事业单位、学校等的8万余个停车位;开放卫生间,并设立“游客专用通道”;城管帮助忙不赢的餐馆扫地做清洁;干部到区政府机关食堂洗碗、端菜……等等。

这些举措不仅解决了游客的实际困难,也展现了政府的亲民形象。据统计,荣昌区政府机关食堂等话题登上热搜榜200多次,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。这种“柔性治理”带来的不仅仅是服务的改善,更是情感的连接和信任的建立。

实践表明,现代舆情治理不能只靠制度约束,更需要注重情感沟通与人文关怀。当政府以“温暖”的姿态面对公众,公众也会以“热情”的态度回应政府。这种良性互动,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氛围,增强社会治理的可持续性。

六、全民参与常态化: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

荣昌的治理成效,离不开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。从“致全区市民朋友的倡议书”到志愿者队伍的迅速壮大,荣昌通过多种方式调动起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据统计,此次假期中,志愿者人数超过2万人,他们分布在各个重点区域,为游客提供指引、讲解景点、协助维持秩序等服务。

这种“全民志愿”模式,不仅弥补了公共服务的不足,也增强了市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。例如,在万灵古镇,志愿者随身携带的“服务包”里有针线、创可贴和本地小吃;在露营基地,退役军人服务队通宵值守;在网红打卡点,文艺志愿者即兴表演非遗节目……这些细节之处,无不体现出荣昌人民的热情与担当。

实践表明,现代舆情治理需要从“政府主导”转向“全民参与”。通过拓展线上线下空间、完善群众动员方式、优化服务群众模式等举措,政府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市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,构建“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,大家的事人人参与”的社会氛围。

此外,治理的“临时”机制也可以转化为“常态”服务。例如,“五一”假期结束后,区委、区政府在区政府机关食堂分批宴请志愿者、环卫工、绿化工,区领导与环卫工大姐挽着手拉家常,并表示“你们的付出,我们记得”,获得更多市民、网民的好感。这种“全民志愿”模式,不仅提升了城市治理的温度,也为未来治理提供了可持续的动力。

七、县域治理启示:从"流量经济"到"发展红利"的治理模式转型

荣昌的成功经验,也为其他县域地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。在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、资源分布不均的背景下,如何实现县域经济的突围,成为各地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。荣昌的做法,展示了“流量经济”与“治理现代化”相结合的可能性。

荣昌的“流量转化三要素模型”——文化符号可视化、政务服务场景化、响应机制敏捷化,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理路径。通过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IP,提升政务服务的便捷性与温度,建立快速响应机制,地方政府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流量,并将其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动能。

此外,荣昌还探索出“政民互动新范式”,从“管理主导”转向“服务共创”。政府角色由传统的“管理者”转变为“资源整合者”和“服务创造者”,通过激发公众参与、提升服务质量、优化治理结构,构建起更加高效、灵活、人性化的治理体系。

荣昌的实践表明,县域经济的突围,关键在于治理模式的创新。只有将舆情治理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,才能真正实现从“流量红利”到“发展红利”的转化,推动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
八、可持续性思考:从"现象级"到"常态化"的发展路径

"荣昌现象"的成功实践固然令人振奋,但如何将短期流量有效转化为长期发展动能,这一命题亟待深入思考。流量经济本质上具有突发性和不可持续性特征,县域经济发展不能仅依赖一时的网红效应,而必须构建系统化、制度化的长效机制。当前,荣昌面临的核心问题在于:如何在后五一时代持续保持城市热度和活力,实现从"现象级爆红"到"常态化发展"的战略转型。

从文化传承维度来看,荣昌亟需深化非遗文化IP的持续开发与运营。卤鹅、夏布、安陶等传统技艺作为城市文化符号,既要坚守文化本真性,又要探索现代表达方式(例如,开发沉浸式非遗工坊、数字文旅体验馆等新型业态),避免陷入"昙花一现"的发展困境。旅游体验的持续优化同样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,需要在基础设施承载能力、服务质量标准体系、消费场景多元化等方面建立长效保障机制。

政务服务体系需实现从"应急响应"向"机制建设"的根本转变。五一期间临时组建的志愿者队伍、开放的政府资源、搭建的应急系统等创新举措,应当沉淀为常态化的工作机制。例如,数字治理平台应当建立定期迭代更新,舆情监测工作需纳入部门常规职能,柔性服务理念要融入标准工作规范。特别是建立覆盖重点领域的游客满意度评价系统,实现服务质量的数据化监测与持续改进。

产业生态构建是实现流量价值转化的关键路径。旅游流量不仅要带动餐饮、住宿等即时消费,更要促进文化创意、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链延伸发展。建议构建"文旅+"产业融合机制(例如,以卤鹅非遗技艺为核心,构建"养殖-加工-餐饮-文创"全产业链),通过流量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,实现网红效应向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质性转变。

人才队伍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。必须着力培育本土化的文旅运营、数字营销、非遗创新、公共服务、舆情管理等专业人才梯队,切实解决人才短板制约问题。同时要建立健全市民参与的长效机制,将城市主人翁意识持续转化为建设发展的内生动力。

区域协同发展是突破县域资源约束的战略选择。积极推动与周边区县的文旅线路共建、基础设施共享,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协同效应。特别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下,更需主动融入,拓展发展空间。

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实现动力机制的转型升级。短期内的政府推动固然必要,但长期发展必须依靠市场机制健全和市场主体培育。要通过扶持本土企业成长、支持在地企业技术升级和品牌建设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等方式,构建政府引导、市场主导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。

......

【结语】

“荣昌现象”是现代舆情治理的一次成功探索,它不仅展现了地方政府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变能力,更体现了新时代城市治理的创新思维与人文关怀。从“数字赋能”到“柔性服务”,从“全民志愿”到“情感共鸣”,荣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“有温度的治理”。

未来,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,舆情治理的重要性将愈加凸显。荣昌的经验告诉我们,舆情治理的核心不在于控制信息,而在于引导情感、服务公众、凝聚共识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、以科技为支撑、以社会为基础,才能真正实现城市治理的现代化与人性化。而“荣昌现象”所蕴含的价值,也将继续为其他城市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。

作者:芳华

更多:公众号,网络舆情分析师人才评价

更多:公众号,网络舆情分析师考培基地

(编辑:网络舆情分析师人才评价)

北京考培基地
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天创科技大厦

电话01062102099

报名:13520386067


四川考培基地

地址: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优博广场

电话:028-87333240


河南考培基地

地址: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自然资源大厦

电话:0371-61530113


福建考培基地

地址:福建省厦门市湖里高新区兴联大厦

电话:18059236369


新疆考培基地

地址:新疆乌鲁木齐文化中心规划馆

电话:18199991222


内蒙古考培基地

地址:呼和浩特赛罕区金桥电商产业园

电话:1524812753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