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10日,知名人士罗永浩在微博发文吐槽西贝餐厅:“好久没吃西贝了,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,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,还那么贵,实在太恶心。希望国家尽快立法,强制餐饮店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。”此言一出,迅速引爆舆论,“罗永浩吐槽西贝”相关内容登上热搜,公众对连锁餐饮是否依赖预制菜的关注瞬间升温。
随后,西贝回应称店内招牌菜均为现做,否认使用预制菜;创始人贾国龙更直言将起诉罗永浩。这一强硬表态非但未平息争议,反而加剧舆论冲突,使西贝陷入信任危机,也把整个预制菜行业推至风口浪尖。
截至目前,两人争执已逐渐平息,但此事件值得深入剖析。它不只是因名人触发,更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中国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断层、现代餐饮发展的现实困境,以及企业公关实践中的深层错位。
一、预制菜已成为现代饮食生活的一部分,但公众认知却滞后于行业发展
随着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和消费需求升级,预制菜正逐步成为主流餐饮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这一产业形态并非新鲜事物,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,日本、欧美等地已广泛应用。
近年来,我国围绕预制菜产业持续完善政策体系,2024年3月,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,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定义与监管框架;陕西、广东、湖南、山西、山东等多个省份陆续出台相关实施意见,涵盖财政奖补、产业园区建设、标准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,初步形成了中央统筹与地方探索的协同推进格局。
这标志着预制菜已从概念走向制度化落地,正式纳入食品工业现代化的战略体系。但事实上,公众对预制菜的认知却明显滞后于产业发展速度。许多人仍不清楚什么是“半成品”、“即食型”或“复热型”预制菜,更不了解其背后的技术逻辑与品控流程。正因缺乏系统性的科普宣传,公众普遍存在认知盲区。这种信息不对称一旦遭遇负面舆情,极易引发误解,将个别企业的问题被放大为整个行业的危机,甚至让预制菜被打上“不健康”“不可信”的标签。
此次事件触发的核心矛盾,在于它触及了大众对于“以高价吃到非现做菜,感觉被欺骗”的心理痛点。核心问题在于公众无法接受食材不新鲜和企业不诚信,而非对预制菜本身的抵触。公众真正关心的,是食材来源是否可靠、制作过程是否规范、营养价值是否达标,远不止“好吃就行”那么简单。这就要求商家必须公开食材来源和制作流程,让消费者吃得明白、吃的安心。否则,仅靠口感好或口味正宗来维持形象,终将难逃信任崩塌的命运。
二、企业急于自证清白,暴露了惯性思维下的公关意识短板
面对突如其来的舆论,西贝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,包括客服澄清事实、创始人强硬表态要起诉罗永浩、推出“罗永浩套餐”供顾客参观后厨、甚至开启后厨直播。这些动作表面上看是在积极回应质疑,实则更多体现出一种自我保护式的防御姿态。
尤其是选择以法律手段应对,虽体现了捍卫权益的决心,但在当前舆论环境中极易被公众解读为一种回避正面沟通的姿态。另外,法律维权本意虽在防御,但实际上却带有一定的“对抗性”,尤其当对象是具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时,这种对抗更容易被放大为议题焦点,进而触发平台算法驱动下的流量反噬,使事件迅速发酵成热点,争议影响范围也会随之扩大。
此外,选择开放后厨直播,虽表现出主动透明的诚意,却并非明智之举。是否具备全流程透明化的现实条件?直播人员是否具备基本的出镜素养与应变能力?这些问题若未提前部署,极有可能成为新的舆情引爆点。果不其然,直播视频中大量出现预制/预包装食材,厨师甚至讲不清预制与预制菜的区别,也缺乏面对镜头与媒体采访的经验。本欲自证清白,却因准备不足,沦为一场大型翻车现场。不仅未能化解质疑,反而成了舆论二次发酵的新导火索。
事实上,“防御性应对”正是许多企业在危机中屡试不爽却频频翻车的惯性思维。这种做法的本质,是在用防御代替沟通,用情绪对抗理性。真正有效的做法,应当是坦诚面对现实,在尊重消费者知情权的基础上寻求共识。例如,可以公开说明哪些菜品确实采用预制方案,同时强调原料来源可控、工艺标准严格、营养价值达标等内容。更重要的是,要借此机会向公众普及预制菜的基本常识,消除大家对它的质疑。比如:“预制菜并非偷工减料,实际上它是食品工业化进程中一种普遍且安全可控的技术手段。合理使用,反而能保障食材稳定、减少浪费、提升体验......”若能在第一时间传递出这样的理念,即便不能完全消除疑虑,也能降低误解程度,避免事态升级。
但现实是,许多企业在危机面前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撇清责任,不愿担责,更不愿站出来为行业正名发声。他们担心承认使用预制菜会被视为失信或有损品牌,于是选择坚守“零预制”“绝对没有”这种看似安全实则危险的极端回应。结果呢?一旦员工爆料或第三方检测曝光真实情况,此前的声明便瞬间崩塌,引发更大范围的信任危机。这种做法本质上是一种短视策略,只顾眼前利益,忽视了长远影响。
三、公共关系的本质,是构建可持续的信任生态
在这场风波中,我们看到许多媒体和专家聚焦于“谁赢谁输”“有没有证据支撑”,却很少有人追问一个更本质的问题,那就是为什么一个原本可以理性讨论的话题,最终演变为激烈对立?答案在于,双方都把注意力放在了“赢”上,而不是“理解”。
公共关系,不是掩盖问题,也不是控制舆论,其本质在于构建一种可持续的信任关系。它要求企业,也包括政府及其他组织,不仅要讲清楚自己的立场,更要倾听对方的声音,理解对方的情绪,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。
反观当下,不少企业恰恰相反,将公关简化为删帖、控评、找水军、打官司等操作,试图用技术手段压制不同声音。这种方式短期内或许有效,但从长远看只会削弱品牌韧性、损害用户黏性。尤其是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,任何负面信息都可能被放大成灾难级事件。正因如此,与其事后补救,不如事前预防——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,让公众持续了解企业的运作逻辑和精神文化,逐步建立起情感联结。
此次事件之所以持续发酵,是因为它触及了广大消费者的共同关切:我们有权了解食物的制作过程;你们究竟是现炒现做,还是采用预制产品?如果企业愿意坦诚承认某些环节确实使用了预制菜,并说明这样做的原因,明确如何确保品质稳定可控,是否接受第三方抽检……更重要的是,愿意为此持续改进,这种公关态度本身就足以赢得更多理解与支持。
四、预制菜行业的未来,取决于能否重塑公众信心
在政府、资本、企业多方推动下,预制菜曾被视为中国食品产业升级的关键突破口。遗憾的是,近年来频繁发生的负面舆情却使其逐渐沦为“问题食品”的代名词,尤其是在校园食堂、外卖平台等场景下的曝光事件,严重打击了公众信心。
这并非预制菜本身存在根本缺陷,真正的问题在于相关部门和企业在关键时刻未能及时介入引导,错失了修复声誉的最佳时机。每当出现一起涉及预制菜的争议,相关机构常选择沉默观望,直到风头过去才敢发声。这种“避责式”应对方式让公众产生了一种错觉:政府并不在意此事,也不愿承担相应责任。久而久之,预制菜逐渐演变为一个标签化的负面符号,无论产品多么规范、工艺多么安全,都难逃“可疑”的印象。
要扭转这一局面,须从顶层设计发力,明确行业标准、强化全过程监管、健全信息披露机制。更重要的是,必须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公共关系体系,包括定期发布权威报告、邀请意见领袖实地调研、组织消费者体验活动等,逐步重建公众对预制菜的信任基础。只有当消费者将预制菜的认知转变为可追溯来源、可验证安全的产品时,这个行业才有机会走出低谷,走向台前。
五、现代餐饮的发展,不能脱离公众的情感需求和社会价值认同
今天的餐饮行业早已超越单纯的商业范畴,深深融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,成为连接家庭、社会关系、以及文化传承(非遗)的重要纽带。它不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,更是承载亲情、凝聚邻里、延续技艺的文化场域。无论是老字号还是新兴品牌,都不应该只盯着利润增长,更要思考如何回应时代的变化、贴近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与情感诉求。
正如开篇所言,这场风波之所以广受关注,不仅仅因为罗永浩是名人,更因为他提出的诉求切中要害:消费者希望获得透明的信息、合理的定价、健康的饮食以及有效的制度监管。这些问题的背后,其实是一个更为宏大的命题:我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,是否忽略了人性中最基本的情感需求?当我们习惯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时,是否还能保有对食物的敬畏之心?
餐饮企业要想走得远,就必须跳出传统的经营模式,转向更具温度的服务理念。这意味着不仅要做好每一道菜的味道,还要讲好每一个故事(食材的来源、厨师的匠心、顾客的真实体验、商家的周到服务以及对特殊人群的关怀)。唯此,才能真正打动人心,赢得长久的信任与支持。
未来的竞争不再关注单一产品的比拼,转而关注整体体验。谁能率先构建起透明、可信、有温度的公共关系生态,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中赢得人心,赢得未来。从这个角度看,罗永浩的一句吐槽,或许正是一个契机,它戳破了表面繁荣下的信任裂痕,促使整个行业重新审视自身定位。
【结语】
这场风波终会过去,但留下的思考不会。未来一定属于那些敢于透明、愿意倾听、勇于担责的企业。它们未必最会做菜,却一定懂得真正的竞争力,在于让人安心。
预制菜并非原罪,它是科技进步与消费升级的自然产物。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是否“新鲜”,更在于是否“可信”。只有当企业学会与公众共情、与时代同行,才能真正实现从“被质疑”到“被信赖”的转变。这不仅是预制菜行业的命运转折,更是中国餐饮业迈向成熟的重要一步。
更多:公众号,网络舆情分析师人才评价
更多:公众号,网络舆情分析师考培基地
北京考培基地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天创科技大厦
电话:01062102099
报名:13520386067
四川考培基地
地址: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优博广场
电话:028-87333240
河南考培基地
地址: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自然资源大厦
电话:0371-61530113
福建考培基地
地址:福建省厦门市湖里高新区兴联大厦
电话:18059236369
新疆考培基地
地址:新疆乌鲁木齐文化中心规划馆
电话:18199991222
内蒙古考培基地
地址:呼和浩特赛罕区金桥电商产业园
电话:1524812753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