舆情综述
日前,网传陕西师范大学一毕业生举报该校副教授、研究生导师王安中涉嫌性骚扰的相关信息,引发关注。
---事件经过
2024年7月22日晚,在陕西师范大学新传学院的一个往年本科毕业生微信群里,该校副教授王安中被指曾给其指导过的女毕业生发不雅照,之后群主称学校已经知晓并会联系当事人核查此事,学校会依法依规严肃处理。群主随后解散了该微信群。
---当事人回应
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的小玉(化名)表示,7月22日中午,她在微信上向王安中发了一个微博链接,内容是“人大女博士举报博导性骚扰”,随后又发去了人大校方已介入调查的回应,两人展开交流。
---校方回应
7月24日,澎湃新闻记者向陕师大新传院一负责人求证此事,其表示:“学校正在严肃地进行调查核实和处理程序。”
---官方通报
7月24日,陕西师范大学发布声明。
舆情传播数据
图释:监测显示,截至2024年7月25日14时,“陕师大一副教授被指曾骚扰女毕业生”相关信息数量合计57659条,其中,公众号信息来源最多,相关信息数量41968条,占比72.79%。
7月24日,话题#陕师大通报教师疑骚扰女生#登上微博热搜。
网民观点分布
如此看来,“人大性骚扰”事件对社会形成了某种示范效应,这是第一波连锁反应出来了。不出意料的是,网民对副教授王安中的行为表示强烈的谴责,认为其违背了师德师风,并且对学生造成了生理及心理双重伤害,并对受害者表示支持,不少网民都肯定了受害者敢于发声的勇气,鼓励其勇敢站出来维护自身权益。不少网民还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此类事件,加强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监督。
舆情分析
人大教授性骚扰风波未平,陕师大副教授性骚扰风波又起,有网民调侃道“我本科陕师大,研究生人大,也算梦幻联动了”。可以说,正是有“人大教授性骚扰”事件推波助澜,才有更多受害者勇敢站出来维权发声,七年的时光并不能埋没真相。
为了肃清教育界的不良风气,网民们也是“操碎了心”,有了关注度才会得到重视,仿佛已经成为一种定律,当事人爆料多年前就曾有受害学生向学校举报王安中,但最后都是不了了之,这次终于是“抓住时机”,迎难而上,勇敢站出来发声,以防止有更多人遭受伤害。
舆情的发展也是一波三折。7月22日,事件曝光,随后被媒体和网民广泛传播,引发舆论热议;曝光后不久,校方迅速回应,表示已了解此事,会针对此事启动调查程序,承诺会依法依规严肃处理,并会适时向社会公布调查处理结果;随后多家媒体对此事进行跟踪报道,持续关注事件进展,舆论进一步发酵。
事件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,短时间内就会成为热点,这与其性质密不可分。“性骚扰”一词无论古今中外都会牵动公众的敏感神经,无论是在哪个行业,一旦曝出便会引发舆论关注。性骚扰违背了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,在中国更是有悖“纲常伦理”,这是一个不容质疑的主流价值观。其次,性骚扰会对受害者的心理、生理造成巨大伤害,严重者会产生社恐反应,惧怕与人来往,通常与消极厌世联系在一起。最后,性骚扰问题还与性别不平等相关联,大多数情况下,女性是性骚扰的主要受害者,对性骚扰的关注也反映了社会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关切。
教育行业本身涵盖的是社会正义的风向标,一旦发生性骚扰事件,无疑会严重损害教育工作者的声誉和形象。而教育行业性骚扰问题的成因又是多方面的,包括监督机制缺失、师德师风建设不足、教育工作者个体品质差异、性教育缺失、学生权益保护机制不完善等,一些教师缺乏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,将个人欲望凌驾于学生权益之上,甚至利用职权进行性骚扰,而学生在面对性骚扰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,缺乏必要的维权意识和能力,难以有效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,如此差异便会让“有心之人”有机可乘。
陕师大副教授性骚扰事件并不是个案,要想问题得以根治,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,这需要各方协作,通过加强师德教育、完善防治机制、提高法律意识和公开透明处理等措施,以此营造一个安全、尊重、互助的校园环境。(完)
更多:公众号,网络舆情分析师考培基地
更多:公众号,网络舆情分析师人才评价
北京考培基地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天创科技大厦
电话:01062102099
报名:13520386067
四川考培基地
地址: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优博广场
电话:028-87333240
河南考培基地
地址: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自然资源大厦
电话:0371-61530113
福建考培基地
地址:福建省厦门市湖里高新区兴联大厦
电话:18059236369
新疆考培基地
地址:新疆乌鲁木齐文化中心规划馆
电话:18199991222
内蒙古考培基地
地址:呼和浩特赛罕区金桥电商产业园
电话:1524812753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