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教育领域网络舆情呈现高发态势。教师的思想动态、学术诚信问题、职业道德与作风问题,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,家长群体的权力边界问题,以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等,常常引发社会关注和热议。
基于此,我们深入分析研究以往案例,提炼出以下操作建议,希望能为校长和学校管理者提供启示。
一、建议校长提高风险意识和舆情素养
校长不应再把学校视为仅专注育人的“象牙塔”,而要认识到学校是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权力机构,这一属性决定了其必然面临复杂的舆情环境。
在现实中,权力主体更容易成为舆情焦点。学校作为教育资源的掌控者,掌握着重要公共权力,校长作为核心行使者,自然成为舆论监督的重点对象。然而,多数校长长期深耕教育领域,思维模式固化,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常局限于教育视角,未能充分意识到互联网时代公众对校长角色的多元化期待。当社会期待与实际表现出现落差时,极易引发舆情危机。由于缺乏风险预判能力,校长们往往处于被动应对状态。
此外,在对待网络和媒体的态度上,不少校长仍秉持“重实务轻传播”的传统思维,缺乏主动运用新媒体平台为学校发声的意识,导致在舆论场中常常陷入被动。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校长面临的舆情事件往往具有系统性特征,其影响范围不仅限于单一学校,更可能波及整个教育系统。因此,校长必须将舆情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,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予以重视。
具体而言,校长应当系统性地参与舆情管理专项培训,全面提升媒介素养,培养见微知著的风险洞察能力,将舆情防范关口前移。当危机发生时,要主动把握舆论引导权,通过构建正向舆论场化解危机,甚至将挑战转化为展现学校治理能力的契机。这种将舆情管理纳入执政能力的做法,正是新时代对校长领导力的基本要求。
二、建议重视学校的舆情管理团队工作
学校组织架构中的各级团队,本质上是为保障教育教学活动有序开展而构建的专业化运营体系。在当下,这支专业团队正面临着来自校园围墙之外、网络空间之中的全新挑战,这些挑战往往超出了传统教育工作的范畴。
当前舆论环境呈现出明显的解构性特征:一所学校历经数代人苦心经营的社会声誉,可能因一起负面舆情事件而毁于一旦。即便是百年名校,也可能因突发的网络舆情事件而深陷舆论漩涡,遭受难以弥补的声誉损害。而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往往形成“双刃剑”效应:学校越知名,社会关注度越高,细微的负面事件越容易在舆论场中被放大,进而引爆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,使学校陷入发展困境。
实践表明,涉教舆情事件通常折射出教育系统内部的深层次问题,其触发点可能仅仅是某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具体事件,或是在家长微信群中传播的某些情绪化言论。这类系统性问题的解决,绝非校长个人能力所能及,必须依靠整个团队的协同应对。我们应当将工作重心前置,因为最高效的危机管理就是防患于未然。
因此,必须重点加强中层以上管理干部的专项培训,同时动员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学校形象维护工作,形成统一的价值共识和行为规范。唯有构建这种全员参与的协同机制,方能有效抵御网络舆情冲击,守护学校的良好社会形象。
特别说明,校长与团队成员的培训重点应当有所区分。对校长而言,培训应着重于“道”的层面,即战略思维和管理理念的提升;而对执行团队来说,则应更注重“术”的层面,即具体操作技能的培养。当然,这种区分并非绝对,二者都需要在理解理念的基础上掌握实操方法,并将之灵活运用于工作实际。
校长及学校管理层必须将风险防控意识提升至战略高度,将舆情管理与危机应对能力作为现代学校治理的核心素养。要深刻认识到教育系统的敏感性,任何细微的管理疏漏都可能演变为重大公共事件。为此,需要构建全方位的公共关系网络,主动与主流媒体、教育主管部门、家委会、专家学者等关键利益相关方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,为可能发生的危机预置社会支持资源。
学校管理团队的风险防控能力建设应当成为校长工作的重中之重。校长需要推动中层干部至少在三个维度上提升风险应对水平:
一是建立系统化的风险识别机制。通过定期开展专项培训、案例分析会等形式,强化管理团队的风险敏感度,培养见微知著的洞察能力。要特别关注那些看似微小的个体诉求,这些往往就是潜在舆情的“火星”,一旦在 QQ 群、微信群、社交媒体和朋友圈扩散,就可能演变成燎原之势。
二是构建全链条的风险处置流程。从校领导到中层干部,都要掌握标准化的风险应对方法:既要及时响应家长诉求,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;又要关注教师群体的身心健康,通过建立心理疏导机制、优化工作负荷等方式体现人文关怀。
三是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。教职员工不是简单的执行者,而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资产和教育事业的同行者。校长应当通过制度化的沟通渠道、人性化的管理措施,让每位教职员工都感受到尊重与支持,从而形成风险共担、荣誉共享的共同体意识。
在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同时,还必须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。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当加强社交沟通能力的专项培训,重点掌握与家长群体的有效沟通技巧,培养共情能力和情绪疏导能力。建议建立班级舆情信息直报机制,确保家长群体的意见诉求能够及时、准确地传递至学校管理层,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。
同时,要着力优化家校共育机制。一方面要健全家长委员会的组织建设,重点培养一批具有正向影响力的家长意见领袖;另一方面要建立常态化的家校对话渠道,通过定期恳谈会、开放日等形式增进理解互信。特别强调,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师德师风与专业能力并重。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,摒弃唯分数论的功利思想,真正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。教师作为具有特殊道德属性的专业群体,其言行举止不仅关乎个人职业发展,更影响着社会公序良俗的构建,理应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。
三、建议构建全流程舆情管理体系
事前预防阶段
构建系统化的防御体系。校长应当主导建立由宣传部门、信息技术中心、学生工作处等部门组成的专职舆情监测小组,配备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,对校园 BBS、微博超话、家长微信群等重点平台实施 24 小时动态监测。要建立健全风险等级预警机制,制定覆盖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,明确信息报送流程、响应时限和处置权限,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全流程应急演练。同时,要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和校本课程体系,通过案例教学、情景模拟等方式提升师生的网络素养;重点规范招生录取、班级编排、经费使用、服务外包、校企合作等敏感领域的工作流程,建立“双人审核、多层把关”的内控机制,从源头上防范舆情风险。
事中处置阶段
建立科学高效的应急响应体系。校长应当立即启动“校长领衔-部门联动”的应急响应机制,组建由校领导、法律顾问、宣传骨干构成的应急处置专班,通过专班运作快速核清事实全貌。并且要建立多维研判机制(例如四维:事实核查、舆情评估、风险定级、影响预判),确保能在2小时内完成首轮信息核实,4小时内形成初步处置方案。针对不同类型舆情采取精准应对策略:对教学管理类诉求,可开通“校长直通车”绿色通道;对涉及师德师风问题,组织纪检监察部门介入调查;对网络谣言等恶意传播,第一时间固定证据并向主管部门报备等。处置过程中要把握速度、态度和温度(三度原则),实施“主动发声 + 议程设置 + 多方合唱”发布机制,通过“两微一端”等官方平台发布处置进展,必要时邀请教育专家、家长代表等组成第三方评议团,确保处置过程的公开透明和公信力。
事后修复阶段
建立长效治理机制。每起舆情事件平息后,学校应当实施三级复盘机制:校级层面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,重点反思决策机制和管理漏洞;部门层面组织中层干部案例分析会,梳理流程缺陷和执行偏差;基层层面开展涉事班级师生座谈会,收集一线反馈和建议。要建立“一案一档”的舆情案例库,对每起事件进行深度分析,透过问题看本质,将经验教训转化为《校园舆情应对工作指引》《突发事件处置规程》等制度修订的依据。通过建立每月舆情研判会、季度应急演练等长效机制,推动形成“预防-处置-提升”的闭环管理,最终实现从被动“灭火”到主动“防火”的治理升级。
在这个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,学校管理者应当清醒地认识到,舆情管理不仅仅是危机应对,更是一种前瞻性的战略规划。通过提高风险意识、强化团队协作、并建立全面的舆情管理体系,学校可以更好地把握信息时代的脉搏,有效应对各种挑战。这将不仅保护学校的声誉,更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公平的实现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积极拥抱变化,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社会需求,将舆情风险转化为深化改革、创新发展的动力,共同推动教育事业向前发展。
更多:公众号,网络舆情分析师人才评价
更多:公众号,网络舆情分析师考培基地
北京考培基地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天创科技大厦
电话:01062102099
报名:13520386067
四川考培基地
地址: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优博广场
电话:028-87333240
河南考培基地
地址: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自然资源大厦
电话:0371-61530113
福建考培基地
地址:福建省厦门市湖里高新区兴联大厦
电话:18059236369
新疆考培基地
地址:新疆乌鲁木齐文化中心规划馆
电话:18199991222
内蒙古考培基地
地址:呼和浩特赛罕区金桥电商产业园
电话:1524812753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