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才数字资产
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舆情研究 > 正文

全球舆情机构发展与借鉴:中外“舆情”概念对比

更新时间:2025-04-18 18:37:08点击次数:241次字号:T|T

引用中央网信办2019年所刊《“舆论”概念的脉络考证和多元属性》的观点,“‘舆论’一词,在不同时代的东西方文化语义中存在差异”。

“舆”本意是“车厢”,《说文解字》记载“舆,车舆也”,像彩舆、肩舆都指车厢或轿厢。在古中国简洁的语境里,因“舆”代表车厢,引申出“交通”含义,进而可理解为坐车能到达的“那一方”或“那一片”。例如古代地图只记录地名、方位、山脉、河流、道路,忽略实际地貌和空间数据等,这种简略地图被称为“方舆图”,直接表达出“方位图”“交通图”之意。古代用“舆”组词,如舆图、舆地等,与方舆的“舆”意思相同。从“方位”“交通”意义理解“舆论”,可引申为“地方言论”,如此一来,唐昭宗的“询彼舆情”就容易理解了。后来,“舆论”“舆情”不再与特定方位、人群关联,《四库全书》中“察舆情之向背”,表明“舆情”已指代所有人的意见,这与现代“舆情”概念几乎一致。

现代汉语中的“舆论”,不仅包含古代“舆论”的意思,还涵盖西方启蒙运动后出现的“公共舆论”概念,甚至涉及意识形态领域的“信息战”概念,比如革命斗争需运用“舆论武器”。这三条脉络概念相互融合,形成了中国特色的“舆论”。

我们需用精炼语言对舆情进行定义。简言之,舆情即“舆论的情况”。这里直接给出两个相对完整的定义:一是中国特色定义法,“舆情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意见的总和”;另一个简洁定义是“舆情是一种社会意识,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现实的综合反映”。

从社会学角度看,舆情是民意的一部分,是民意的综合反映。之所以只是一部分,是因为只有被表达出来的意见才是可观察的“民意”,未表达或未收集到的意见同样是民意。很多因素会导致民意未被表达,如某种意见未上传网络,我们就无法获取。从“科学”定义讲,只有可观察的数据或现象才有研究价值。

由此可得出以下结论:

1. 民意是舆情的源头:没有民意就没有舆情。反之,舆情是民意中能被观察到的部分。“可观察”条件很关键,例如网络舆情是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力量,但其载体是网络,而热衷在网络发表意见的人群并非社会中坚力量,若仅以网络意见为决策依据,可能会犯严重错误。

2. 舆情反映的是部分民意:舆情反映的是希望影响决策者的“民意”,而非全部民意。例如,一些网民积极为行政决策提建议,出发点虽好,但建议内容可能欠佳,因为他们只考虑自身情况,无法站在决策者角度看问题。还有别有用心的人会提供“观点”,引导网民按其逻辑思考,许多舆情事件中的“舆论反转”,就证明短期“舆情”不代表全部民意。社会学强调达成共识和方法论,就是为了客观看待问题。

3. 重视舆情的因果关系:因果关系是舆情产生的基础。“有因才有果”是公认的真理,当代科学也认可这一点。只有把握正确原因,才能在应对中影响结果。或者说,知道正确原因或动机,才能找准事件主要矛盾点,采取正确措施。但即便掌握正确原因或“真相”,也未必能处理好现实矛盾,因为舆情还存在生态问题,即大环境是否利于解决矛盾。

4. 舆情生态影响决策者:民众的政治态度是自身诉求的表达。“共情”心理使网民将自身利益代入具体事件,易导致非理性思维或“信息茧房”效应,常见后果是形成严重对峙生态,如“你讲道理他讲人情,你讲人情他讲道理”,或“帮亲不帮理”和“帮理不帮亲”的随机状态。只听部分人的意见可能错误,听对立面的意见也可能错误。因此,构建有序发展的舆情生态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课题,我国倡导的“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”,就是为营造良好和谐的舆情生态。

那么,欧美国家的“Public Opinion”和中国的“舆情”有何区别呢?

欧美国家舆情机构的特点:欧美国家舆情机构将舆情与民视等同,因为“Public Opinion”可被观察、调查和统计。“Opinion”有“有道理的”含义,约等于“正式意见”,排除了吐槽、骂人的垃圾信息,专家只对能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。因此,凡是有利于影响大众且可调查统计的工具,都受欧美政府重视。如传统媒体能力可定量分析,有曝光率、到达率、转化率等指标,互联网时代则有粉丝量、阅读量、点赞量、转发量等,本质都是“拿数据说话”。欧美舆情机构重视可观察现象,注重改进和创新“研究方法”。当然,要正视意识形态对学术领域的影响,没有科学研究能脱离政治环境。

中国对“舆情”研究的特点:中国对“舆情”研究与欧美略有不同,国内学者不用研究“大选投票”,但会进行“民意调查”,如“社会风险评估报告”。政府和企业都将精力集中在解决社会矛盾上,重视“负面舆情”“媒体表态”“大V意见”,不太在意意见格局分布。中国网民清楚什么样的言论会受重视,在这种氛围下,网民使用何种“舆论武器”很明确。在中国舆情处置中,重要的不是真正的民意数据和统计分析方法,而是在舆情出现后,尽快认清态势,找准主要矛盾,解决问题,即“实战能力”或“危机公关”,尤其是“依法依规”解决问题的能力,这是当前中国社会的稀缺资源。

通过中外“舆情”概念对比可知,国内的舆情有时不等于民意,“舆情”只是民意的一部分。

最后要说的是,欧美舆情研究机构走的路并不是一无是处的,也不是不接地气的,反而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——当我们用跨学科的思维去观察世界,会看到更广阔的天空。正是因为这个原因,我们才选择写这个系列,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。

更多:公众号,网络舆情分析师人才评价

更多:公众号,网络舆情分析师考培基地


(编辑:网络舆情分析师人才评价)

北京考培基地
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天创科技大厦

电话01062102099

报名:13520386067


四川考培基地

地址: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优博广场

电话:028-87333240


河南考培基地

地址: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自然资源大厦

电话:0371-61530113


福建考培基地

地址:福建省厦门市湖里高新区兴联大厦

电话:18059236369


新疆考培基地

地址:新疆乌鲁木齐文化中心规划馆

电话:18199991222


内蒙古考培基地

地址:呼和浩特赛罕区金桥电商产业园

电话:1524812753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