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,网络舆情已成为基层治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。信息传播的快速化和多元化,使得舆情的产生与发酵速度远超以往,给基层干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面对突如其来的舆情事件,许多干部陷入了"舆情焦虑""舆情恐惧"和"舆情洁癖"等困境,这些情绪不仅影响工作状态,也对政府公信力和社会稳定构成潜在威胁。
一、破解"舆情焦虑":从恐惧到从容
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特性,使舆情应对成为基层干部的必修课。一旦处置不当,舆情可能如决堤之水般迅速蔓延,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。这种压力导致部分干部将舆情视为洪水猛兽,在工作中畏首畏尾。
研究认为,焦虑的根源主要来自五个方面:第一是问责压力,互联网的放大效应使任何工作疏漏都可能引发舆论风暴,部分地方过度问责的做法更强化了这种焦虑;第二是能力短板,许多干部缺乏新媒体素养,面对舆情时或选择逃避,或回应不当反而激化矛盾;第三是传播特性,"后真相"时代情绪往往先于事实传播,小事极易被炒作成重大舆情;第四是突发性,基层工作本就千头万绪,而舆情就像隐形炸弹,让人防不胜防;最后是治理困境,基层单位资源有限,常出现"小马拉大车"的力不从心。此外,短视频等新传播平台的兴起,使得舆情发酵周期大幅缩短,对干部的应急处突能力更是考验。
要克服这些焦虑,基层干部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:第一是提升沟通互动能力,学会用网民熟悉的语言进行交流,实现良性对话;第二是注重线上线下结合,既要及时回应网络关切,更要扎实做好线下服务,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;第三是建立科学的研判机制,区分不同性质的舆情,合理运用容错机制,避免"一刀切"式问责。通过这些措施,干部才能卸下思想包袱,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。
值得注意的是,舆情应对并非一味追求"零差评",而是要把握分寸,既不过度反应,也不消极回避。网络空间天然存在不同声音,关键是要区分正常的舆论争议与真正的舆情危机。基层干部需要培养这种辨别能力,避免将工作中的正常讨论都视为需要"应对"的负面舆情。
二、化解"舆情恐惧":从回避到担当
《人民论坛》的调查显示,七成官员存在"网络恐惧症",这种情绪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愈发强烈。
研究认为,恐惧的根源在于担心工作疏漏被曝光,进而影响个人前途。特别是在"后真相"时代,情绪往往裹挟事实,使得舆情应对变得更加复杂。而塔西佗效应、晕轮效应和公地悲剧效应的三重叠加,进一步加大了舆情回应的难度。(文末注解)
要应对舆情恐惧,关键在于把握四个原则:第一是快速反应,遵循"唯快不破"的法则,在第一时间传递权威信息;第二是实事求是,既不掩盖问题,也不夸大事实,用确凿证据赢得公众信任;第三是有的放矢,根据不同阶段的舆情特点调整回应策略;最后也是最重要的,是将重心放在实际行动上,通过切实整改来修复公信力——"舆情的本质是信任危机,只有用行动重建信任,才能真正化解危机。"
在实践中,一些干部存在多种错误应对方式,比如:逃避问题、反应迟缓、消极拖延、放水流舟、官话连篇和刻意掩饰等。这些做法往往适得其反,使小事酿成大祸。相反,那些敢于直面问题、真诚沟通的干部,即使面对批评也能获得公众谅解。这充分说明,在舆情应对中,态度往往比技巧更重要,担当精神比回避策略更有效。
三、摒弃"舆情洁癖":从控制到包容
"舆情洁癖"是指对网络批评过度敏感,将正常的批评和争议一概当作舆情来“应对”,并视为需清除的负面舆情。
研究认为,其根源在于认识的偏差、权力的任性和对未知的恐惧。一些干部不了解网络传播规律,过度解读正常讨论;有的则习惯用行政思维管理网络,试图控制一切声音;还有的因缺乏应对能力,对任何批评都如临大敌。这种认知与行为偏差往往导致三重错位:“错把关注当压力”、“错把舆论当舆情”、“错把控制当成效”。这种"防御性治理"模式不仅难以化解矛盾,反而容易陷入"越管控越被动"的治理困境,最终导致矛盾升级。
要克服这种倾向,干部需要实现三个转变:第一要学网懂网,了解网络传播规律,提高媒介素养;第二要欢迎监督,把网民意见当作改进工作的动力;第三要以平常心对待网络讨论,学会用轻松幽默的方式与网民互动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,领导干部要善于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。只有摒弃"洁癖"心态,才能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游刃有余。
结语
互联网既带来挑战,也提供机遇。对基层干部而言,关键是要转变观念,将舆情应对视为提升治理能力的契机。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舆情应对机制,提高应急处突能力;另一方面要培养开放包容的心态,习惯在监督下工作。
当前,我们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,舆情管理能力已成为衡量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。基层干部既不能对舆情视而不见,也不能过度反应,而要在实践中掌握平衡艺术。只有做到"好事能说好,坏事也能好好说",才能真正提升政府公信力,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。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提升,更是一场治理理念的变革。
备注
塔西佗效应:早在古罗马时期,执政官塔西佗在其历史著作中就曾感慨:"一旦皇帝成为人们憎恶的对象,他所做的好事和坏事,都会招致人们的厌恶。"当民众对政府产生怀疑并丧失信任后,无论政府采取何种行动,都会被认为是在说谎或做坏事。这一观点在当代被引申为"塔西佗效应"。
晕轮效应:在人际交往中,当人们对他人了解有限时,往往会通过主观推断进行泛化,从而形成固定的认知结果,进而产生成见或偏见。在很多情况下,当事实尚未明晰时,怀疑情绪就可能直接引发对公权力的有罪推论,而这种推论往往缺乏理性和客观性。
公地悲剧效应:当一项资源有多个拥有者,且所有人都有使用权却无法阻止他人使用时,就容易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枯竭。在公众眼中,与官方相关的人物和机构都被视为公权力的"代表符号"。一旦出现权力滥用行为,受损的将不仅仅是某个个体或地区,而是整个行政系统的公信力。
北京考培基地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天创科技大厦
电话:01062102099
报名:13520386067
四川考培基地
地址: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优博广场
电话:028-87333240
河南考培基地
地址: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自然资源大厦
电话:0371-61530113
福建考培基地
地址:福建省厦门市湖里高新区兴联大厦
电话:18059236369
新疆考培基地
地址:新疆乌鲁木齐文化中心规划馆
电话:18199991222
内蒙古考培基地
地址:呼和浩特赛罕区金桥电商产业园
电话:1524812753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