罗永浩的一条微博,将西贝从"高端餐饮标杆"推入了"预制菜争议"的舆论漩涡。这一事件并非偶然,实为一场典型信任危机的集中爆发。当个人的质疑逐渐汇聚成群体性声音,"口味差异"便迅速演变为"被欺骗"的集体情绪共振。
舆论争议的核心,并不在于预制菜技术本身是否合理,其本质矛盾实为消费者知情权的缺失。公众真正关切的,不是用了什么食材或工艺,深层诉求在于企业为何选择隐瞒。这背后,折射出的是消费者对食品企业透明度与诚信的普遍质疑。
西贝后续回应却接连失误,强硬表态、诉讼警告、直播失控、言语诽谤……每一步都加剧了公众疑虑。这已不仅是简单的公关失当,更反映出企业在战略判断上的严重偏差:错将舆论场当作商业战场,却忽视了最紧迫的问题——真正的对手绝非外界的质疑者,恰恰是企业自身亟待重建的公信力。
一、顾客不是敌人,是伙伴
西贝最初的回应,像极了一个竭力自证清白者:“我们招牌菜都是现做的!”“我们100%不是预制菜!”“我们要起诉!”
这些话听起来强硬,实际上非常脆弱。因为都回避了最关键的问题:为什么消费者会觉得被隐瞒?为什么会怀疑你是“微波炉工厂”?
这其实是一种结构性的信任缺失。很多消费者早已知道预制菜的存在,他们真正在意的是:企业有没有如实告知?是否尊重他们的知情权与选择权?
但企业常常陷入“否认即消除”的思维陷阱,殊不知在数字化时代,比财务资本更重要的是社会信用资产,一旦信任基石崩塌,任何营销投入都将难以挽回。
更明智的做法,应是主动说明部分菜品确实采用了预制工艺,并解释使用原因,同时承诺明确标注、加强品控、接受第三方抽检,甚至邀请消费者进厨房参观。这样的态度即便不能立即让所有人满意,至少能使大多数人觉得:“这家店愿意讲实话,值得再信任一次。”
可惜,西贝走了一条相反的路:越怕被质疑,就越要否认;越否认,就越让人怀疑。最终,一件原本可以温和解决的小事,演变成了全民讨论的大事件。
二、急于自证不如真诚对话
为了洗白,西贝推出了“罗永浩套餐”,并进行了后厨直播。表面上看,这是诚意满满的动作,实际上,却是典型的“形式大于内容”。
关键问题在于:企业是否真正做好了透明公开的准备?厨师能不能清晰说明制作工艺?会不会因紧张出错?有没有应对意外的预案?
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直播中,大量预制和预包装食材被镜头捕捉,厨师甚至分不清“预制”和“预制菜”的概念。非但未能自证清白,反而坐实了公众的怀疑:"果然在用预制菜!”
许多人低估了直播的风险,它不仅是技术操作,更是一场心理与沟通能力的考验。如果企业对自身流程都说不清楚,公开只会适得其反。
相较于高风险直播,更稳妥的方式是先行举办小范围沟通会,邀请媒体和消费者代表面对面交流,诚恳说明哪些环节使用了预制技术、原因是什么、如何保障品质,以及未来的改进方向。这种做法既有利于信息可控,也能更有效地传递负责任的态度。
请记住:公众能够接受你犯错,但不能接受掩饰错误;能够理解使用预制菜,但不能容忍被欺骗。只要你愿意坦诚沟通,即便存在不足,也能够赢得理解。
三、言语震慑替代不了理性共识
创始人贾国龙曾扬言要起诉罗永浩,并将其称为“网络黑嘴”“网络黑社会”。这一做法不仅不理智,更极具危险——它将一个本可通过理性对话寻求共识的议题,甚至可能实现相互借力、互利共赢的结果,硬生生推向对立面。
公众从中看到的不是“维权”,实为“打压”。尤其像罗永浩这样具有舆论影响力的人物,一旦被塑造为“被迫害”的角色,更容易激发公众的声援。越来越多人会认为他是在“替消费者发声”,而西贝则成了“害怕真相被曝光的一方”。
这本质上不属于法律问题,是人心向背的问题。企业习惯于以诉讼作为回应手段,这不仅加剧了舆论对抗性,更会让人认为是在回避问题,并非真正解决问题。
更为矛盾的是,西贝事后又公开道歉,称“应对方式不当”。这看似是在弥补,实则效果却不尽人意,反而被公众视为舆论压力下的被动妥协。如果早已意识到错误,为何不早些坦诚沟通?又为何非要等到舆论沸腾才肯低头?这种迟来的“悔悟”,势必会削弱诚意。
公关的核心目的不是为了“战胜”批评,是让公众愿意倾听,进而理解甚至支持你。如果从一开始就采取“强势对立”“拒绝沟通”的姿态,那么即便最终道歉,也难以重建信任。
面对质疑,更好的方式是冷静反思:“我们哪些地方让用户感到不满意?”然后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案,而非习惯性否认“我们没有”或机械性承诺“我们会改”。
值得肯定的是,西贝在后续的道歉中列出了9项具体改进措施和时间节点。这表明他们终于开始从“辩解”转向了“行动”。
四、行业正名,亦是品牌自救
此次风波之所以影响深远,是因为它不仅是西贝的危机,也是整个连锁餐饮行业的缩影。对许多人而言,这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关注“预制菜”这一概念,并开始思考:预制菜是否安全?是否值得消费?能否放心食用?
在这种背景下,企业不应仅仅着眼于维护自身形象,更应当站在行业高度主动引导舆论。例如联合专家进行科普、协同行业协会发声、推动标准化进程、公开加工流程和配料信息等……
这才是头部企业应有的责任担当,这才是真正负责任的应对方式。因为你不仅是一家企业,也是行业的代表。你的每一次回应,都会影响公众对整个行业的认知。若能在这方面做出努力,不仅有助于化解危机,更能够巩固你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。
可惜西贝未能把握这一机会,将精力全部放在了与网红的对抗中、与公众的辩解中,完全没有意识到,当前的关键议题并非“要不要使用预制菜”,应是“如何让公众接受预制菜”。
如果我们不主动传递准确信息,谣言就会扩散;如果我们不主动承担责任,误解只会加深,最终损害的将是整个餐饮行业的未来发展。
五、危机不可怕,可怕的是不懂公众心理
这场风波揭示了一个现实:现代企业的危机公关,早已超越“删帖+道歉”的传统模式。如今的公众更加理性,不会轻易相信单方面说辞,也不会盲目跟随他人节奏。
他们希望看到的是清晰的过程、合理的解释、可感知的信任。换句话说,他们期待企业能够像朋友一样真诚沟通,而非像老板一样命令他们闭嘴。
西贝最大的失误,在于始终没有放下身段。它将自身定位为“权威”,而非“服务者”。
真正的危机公关,从来都不是技巧的博弈,它是价值观的较量:你是追求短期胜负,还是长远发展?你是想要控制舆论,还是赢得人心?
这个问题的答案,决定了企业能否在这场风暴中存活下来,也决定了它能否在未来走得更远。
【结语】
西贝事件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当代企业在舆情应对中的普遍困境:缺乏面对真实的勇气,不愿承认自身不足,习惯于用强硬手段压制不同声音。但这恰恰是最为危险的路径。
未来的市场竞争,不再是产品之间的简单较量,更是信任关系的深度比拼。谁能率先读懂公众的情绪逻辑,谁就能在危机中掌握主动;谁能最先找准沟通的对象,谁就能避免方向误判;谁能最早建立可持续的信任生态,谁就能赢得持久的市场空间。
这不仅仅是一场公关战役,更是一次企业文化的重塑契机。不要再执着于如何压制批评,应该认真思考: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品牌?我们是否准备好接纳真实的反馈?我们是否有勇气承担应有的责任?
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走出这场风波,回归那份真正的“家的味道”。
来源:公众号,网络舆情分析师人才评价
来源:公众号,网络舆情分析师考培基地
北京考培基地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天创科技大厦
电话:01062102099
报名:13520386067
四川考培基地
地址: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优博广场
电话:028-87333240
河南考培基地
地址: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自然资源大厦
电话:0371-61530113
福建考培基地
地址:福建省厦门市湖里高新区兴联大厦
电话:18059236369
新疆考培基地
地址:新疆乌鲁木齐文化中心规划馆
电话:18199991222
内蒙古考培基地
地址:呼和浩特赛罕区金桥电商产业园
电话:15248127535